泉州“金改”探路
时间 2013-09-04 13:40:34  来源:法人

  泉州“金改”探路成为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福建泉州在挑战中突出扶持实体经济,相对于温州、珠三角来说独具特色。

  此番金融改革之路,能否助推“泉州模式”完成一次新的蜕变?文 《法人》记者 吴毅文 伍洲奇 *蔡华阳时至夏末,石材商陈晋终于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的企业将于近日获得一笔不菲的贷款,助他度过资金链几近断裂的难关。

  陈晋是泉州本地人,早年从事石材买卖生意,有时候也兼做设计,生意虽然做得不大,但丰厚的利润让他的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都怪自己扩张太大,现在真后悔。”陈晋回忆:他的资金瓶颈祸起两年前,面对一个投资扩张的机会,陈晋不甘放弃,但由于资金缺口巨大,向银行贷款又无门路,陈晋一咬牙借了高利贷。

  “借高利贷就像吸毒,越借越多,难以了断。”如今的陈晋懊恼不已。

  在泉州,像陈晋这样举债维持的小微企业主并不罕见,他们大多难有银行贷款的照拂,无奈之下犯险求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这导致每天的债务都在增加,压得他们苦不堪言。

  直到泉州金融改革的来临,给“陈晋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金改新动力

  2012年12月25日,福建省及泉州市宣布,《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通过。

  根据方案,泉州金改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保险(放心保)服务水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泉州市市长黄少萍指出,泉州金改将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实体金融,努力打造海峡西岸乃至全国的“台港澳侨资集聚中心”和“实体金融服务中心”,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之路。

  时至今日,泉州金改实施已半年有余,为聚集泉州的大批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空间,其给泉州经济带来的新的推动力,显然不仅体现于陈晋一人,也不仅体现于石材一个行业。

  与陈晋的公司相似,刚从当地小贷公司顺利拿到300万元贷款的泉州石狮盛隆服饰有限公司,成为泉州金改首批受益的小微企业之一。

  盛隆公司于2011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凭借深厚的制造技术和对流行趋势的把握,产品销售业绩一路飘红。在此背景下,一直想扩大规模、谋求更大发展的盛隆公司,却因资金不足而踌躇不前。由于厂房和店面均为集体建设用地,无法作为抵押物,增资扩产的想法只得束之高阁。

  但随着泉州金改获批并将目标锁定“服务实体经济”,众多像盛隆这样曾经感到融资难和融资贵的中小微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身为泉州海天轻纺集团董事长的王启明,则对资本拉动产业的魅力有独到体会,他尤其看重产业基金的广阔前景。王启明认为,成立专门的产业扶持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在他看来,泉州民间资本雄厚,政府只要出台好的政策,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可以募集到足够的资金。

  半年多以来,随着国家级金改试验区重点项目“东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落户泉州,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运营中心也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运营。目前,泉州已组织实施金改项目75个,其中近期项目34个、中远期项目41个;成立40家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的“小微合作社”,新设小贷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准金融机构超过20家,注册资金近30亿。

  一系列项目的落实,折射出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项目正在逐步兑现,泉州金改拨开重重困扰,迈入实质性阶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立足实体

  地处闽东南地区的泉州市,民营经济发达,素有“民营特区”的美誉。其中,被称为“太阳”的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的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照耀着全市,被称为“月亮”的装备制造和建筑建材2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上述的三大产业集群交相辉映。更为壮观的是,13万家各类民营企业和五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

  泉州经济,一边是如火如荼、形成势不可挡的发展之势;另一边则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泉州民营企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而挡住企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是融资难、融资贵。

  泉州的经济发展最需要什么?泉州市市长黄少萍说,泉州企业最需要的是与中小微企业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

  所以在此关键时刻,国务院批准设立泉州金改试验区的消息,犹如一股清泉,甜彻了困顿中的民营企业。

  泉州金改,可谓是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我国金融改革的提速,是泉州进行金改的“天时”;得天独厚的泉州经济与文化,为泉州金改奠定了“地利”;海内外对金改的热切期盼则打造了泉州金改的“人和”。可以预计,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推出的泉州金改政策,既能顺应广大民营企业多年的期盼,也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助力。

  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地方金融服体系……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名称中,出现了温州、珠三角两个名称中未曾出现的字眼:“实体经济”。

  温州金改更多是解决民间资本流动问题,促其阳光化、制度化;而珠三角金改则更多体现国际化,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泉州金改则以上述两地不同,要走出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之路,目标是将泉州打造为海峡西岸乃至全国的“台港澳侨资集聚中心”和“实体金融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会上,泉州金改的一个个核心命题正在一一破题。

  泉州市政府致力于为实体经济带来三个效应:一是“鲶鱼效应”,通过大力培育区域金融主体,创新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促使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倾斜、集聚,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二是“磁场效应”,通过金改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开辟和通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广泛吸引、聚集区域内外金融资源,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三是“杠杆效应”,通过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专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推动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提升。

  瓶颈待破

  伴随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泉州民营经济也加快“二次创业”的蜕变提升,大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势头正劲,然而“经济命脉”——金融却成为其中的薄弱环节,束缚了企业作为施展的拳脚。

  此次金改,正是因应了泉州广大企业的需要,传递出积极信号。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泉州金改区的设立,无疑可让泉州今后的经济发展高起高走。但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却任重道远。改革可谓与虎谋皮,风险和困难不言而喻。

  金融业因其具有影响面大、高风险、准公共产品等特征,一直是国家严格控制的领域。金融改革创新是一个在“深水区”的探索,许多方面要受制于国家宏观政策部署和监管部门的规制约束。

  此番,福建省政府将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机构审批权限和业务创新权限直接下放给泉州市,可谓支持泉州金改的又一项具体举措。

  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泉州的民间资本也实力雄厚。据保守估计,泉州民间沉淀的资金有4000亿元。如何盘活这些沉淀的资金,用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同时又充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是一条十分值得探索的捷径。

  自2008年10月福建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至今,泉州已发展了14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还有4家公司获批筹建。在泉州市一共4万家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但其中与银行有信用关系的企业仅占四分之一。这就是说还有近3万家小中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解决融资需求。

  当泉州民营经济进入一个发展“平台期”,大批本土中小微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而泉州金融服务业存在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企业现实需求有差距的情况。

  小额贷款公司的诞生与发展是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它建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的金融制度,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无抵押、无担保的资金需求,是运用金融手段脱贫致富的有效工具。合理地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了民间借贷市场,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何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这将是泉州此次金改面临的一大问题。民间借贷利率是涨还是跌了?民间金融交易活跃程度怎么样?这些都是社会所关心的,因此民间利率情况如何,可以反映改革成果。给社会大众一个参照和参考,通过“泉州指数”来反映社会资金盈缺状况,使之成为分析金融市场秩序的“晴雨表”

  设立石化、鞋业、纺织服装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政府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入。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规范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以股权、债券投资形式有序进入实体经济。发挥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和共担风险作用,综合运用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提高担保能力。这是泉州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金改举措。

  《法人》记者从泉州市相关部门了解到,为了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建立健全的民间融资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民间融资规模和利率的监测,泉州研究制定了民间融资管理办法,促进民间资金有序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房建设、医疗教育等投资领域,或以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实体经济和成长骨干企业。

  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根据有关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从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泉州有民间资本约4000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海外泉籍侨资,可能超过2万亿元。引导民间资金有序进入实体经济,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入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是泉州“金改”的共识。

  业界人士表示,金改以来对泉州金融产业推动作用明显,具体表现为泉州金融机构各类增量资金提升效应明显,极大地拓宽了泉州企业融资量。

  小微企业的利好

  为实体经济领域引入更多资金,这是泉州金改以来提得最多、最具体、也是最有效的着力点、突破口。

  提高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覆盖面是检验泉州金改成效的一个硬指标。随着金改的不断深入,金融实体、扶持措施、投资合作等方面的更多成功案例将纷纷涌现。这也意味着融资、贷款、监管、抵押担保、信用自由度会更大一些。

  《法人》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泉州市境内注册的小微企业多达7万多家,金改前约有15%的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有信贷关系,今年的目标是将这一指标提高到25%,也就是说泉州今年将会有7000多家小微企业从中受益。其中就包括上述石材商陈晋、盛隆公司等微小企业和老板。

  作为泉州市金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指出,泉州金改要进一步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好市场的创造力;同时要统筹地方资源,突破关键环节,在支持产业升级、做好风险防范、畅通融资渠道等方面更有作为,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取得新进展。

  “泉州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渠道通畅、融资便捷的实体经济融资服务体系。”泉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泉州正加快金融改革探索实践。

  金改不是花架子,只有把改革方案化作具体项目和办法,逐项逐条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打开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泉州企业期待着,有了金改区的政策环境优势,发展能更加如鱼得水;泉州金融期待着,有了后劲无穷的泉州企业,此次金改能为全国的金融改革带个好头,并在自身发展上取得实在的效益,长足的发展。地方金融改革路有多远制约金改的瓶颈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约束改革,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行政干预。改革要有破有立,目前最紧迫的是政府管制太多,亟需摆脱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文 《法人》见习记者 赵记伟去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福建泉州市成为继浙江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截至目前,泉州金改已时过半载,在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上初见成效。而作为最早实施金融改革的温州市,则有观点认为还在摸索阶段,达不到预期目标。除三个国家级试验区外,山东、天津等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金融改革指导意见,甚至县级的神木县也在积极申请金融试点,地方金融改革的道路到底有多远?

  就地方金融改革相关问题,《法人》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胜。陈胜认为,金融业的服务业化和地方金融的专业细化市场将成为地方金融改革的重点,对于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把改革拉入深水区,对于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是个新的机遇。

  《法人》:与温州金改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珠三角金改旨在探索金融国际化道路相比,泉州金改的突出点在于扶持实体经济。您认为扶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有哪些措施?

  陈胜:2013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其相关内容,就是银监会代拟的。这一意在加强引导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持作用的规定甫一出炉就引发极大关注。

  “金十条”主要以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及时主动消化吸收风险。

  “金十条”对资本市场、民间资本、信贷、金融债和不良贷款都有着详细的解读。对于泉州金融来说,应鼓励企业走出去,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我欣喜的看到泉州金改中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的“小微合作社”,新设小贷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准金融机构,一批小微企业能从小贷公司得到支持,拓展了发展的空间。结合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遵循资金流动特点,减少政府管理,开辟一条台港澳侨和外贸开放的金融试验区的道路。

  扶持实体经济,并不完全是因为企业缺钱,给些资金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责任,还牵涉到很多政府管理机构,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方方面面的政策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法人》:民营资本怎样才能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金融改革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政府既要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尽可能的防范风险,力争避免百姓资金的损失。但市场艰难,可能会有很多的企业逐渐倒下,未来的民营银行如何规避风险?

  陈胜:银监会正在起草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运行机制,即出现银行危机时让股东承担无限责任,而不是政府买单。银监会正在代国务院草拟《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与破产实施条例》,人民银行正在代拟《存款保险条例》,上述法规将建立银行业破产机制和国家有限承担存款担保机制。

  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步伐缓慢,这不仅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更对我国金融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次“金十条”的出台有助于打破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障碍,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不仅将改变我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垄断严重的现象,也能更好地解决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尤其是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并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

  我注意到,继市场传出苏宁电器争取第一张“民营银行”的牌照外,各地都在争抢首张民营银行牌照。此前有消息称,首批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最快有望在下半年推出。目前包括北京、江苏、太原、温州以及广东和湖北都传出将成立民营银行的企业。

  8月份中关村管委会曾召集企业家,研究推动设立“中关村银行”事宜。这样一来,就有“苏宁银行”、“中关村银行”、“苏南银行”、“荆州银行”、“温商银行”等潜在筹措的民营银行加入银行业的竞争。

  和国有银行有政府隐性信用担保不同,民间资本办银行之后,会利用银行与以前经营的企业做关联交易,搞利益输送,如果出现危机情况,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是没有政府买单的机会,凭空造成一些潜在的社会不稳定风险。

  所以在《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与破产实施条例》和《存款保险条例》出台之前,不是拍脑门说可以成立银行,一些企业家就拼凑几亿、几十亿成立银行的。民营银行的设立还应该借鉴国有银行的规章制度,对于银行高管的权责约束,坐实风险自担,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深化银行的服务意识和风险责任。

  《法人》:地方金融改革的模式有哪些?各地金改是否具有互补性?

  陈胜:两年来国内有不少地区都在做金融创新和金融实验。

  最近山东省政府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将济南建设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省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把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届时,济南市将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青岛市将成为财富管理中心

  而天津金融创新试验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开展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创新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外汇管理改革”为重点,使天津的金融生态环境向良性拓展。

  对于珠三角地区,国务院支持深圳前海深港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温州和泉州经济发展上,是既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我看到这两个金融改革实验区都把民营企业融资放在了重要位置。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存在,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在信贷总量中比例较小。民营企业从国有银行贷款一直比较困难,尤其是国家执行货币紧缩政策,很多民营企业都无法从银行获取资金。借助外部股权投资需要企业家付出相应的控制权和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而民间不规范的借贷存在着操作风险较大,利息较高等问题。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和经营前景难以判断造就了银行等正式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对他们贷款,私人借贷和民间借贷弥补了企业家的信用和企业产业的前景不足问题。泉州金改中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的“小微合作社”,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正好是在对行业产业了解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所需资金的去向和规模。大大降低了私人借贷的利率风险。

  在这点上,温州可以借鉴泉州的这一做法,企业集群还会降低融资机构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温州人的抱团取火和拓展精神更应该组建多个商会、行业协会的“小微合作社”,促进民间融资的良性发展。

  目前来看地方金改还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国家给予政策和方向,在宽松区域内进行金融和监管上的一些改革,既然是试验区,就只能结合地方产业特点进行区别化的金融改革,以便于对今后金融改革中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借鉴作用。实际上,泉州的金改基本上涵盖了厦门和漳州地区,突破了狭义地区障碍,我看到有些场合,福建省也有意扩大泉州的金改实验地区,探索金改的合规发展,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索。

  《法人》:中小企业融资难而银行为何难以承担此任?制约金改的瓶颈是什么?

  陈胜:尽管地方政府在政策范围内积极引导资金到中小微企业中去,包括民营资本和银行信贷。还是缺乏预期的政策突破和支持。

  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是基于风险和收益平衡的原则去选择项目,但在短期激励的强力诱导下,他们愿意把项目的收益留给自己,把潜在的风险留给继任者,贷款给国企是最安全的收益。小微企业经营比较脆弱,融资风险大。民间融资中,资金供给方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资金供给方之间、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对资金真实需求的分析演化成对交易主体“人品”的分析,大家都基于“人”去投资而不是基于“事”去投资,这和现代金融的决策机制是背道而驰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和个人资金交易真实数据就可以弥补民间资金的征信信息化部队称的问题,所以,最近炒得比较火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在大数据的真实交易数据上。

  制约金改的瓶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约束改革,另一方面是如何突破财税等政策的束缚和大量的行政干预,但目前最紧迫的是政府管制太多,亟需破法,即摆脱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改革要有破有立

  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暂停有关法律的实施即窥斑见豹。上海自贸区将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建立的目的包括完善自由贸易功能、试点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可以预期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可能将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进行试点。

  上周我参加会议了解到,为打破行业垄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任务分工的通知》(国办发[2013]22号)的相关规定,商务部税务总局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委成立了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部际协调会议,制定了工作方案,将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企业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和规范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金融市场也会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法人》:地方金融改革对刺激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陈胜: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益日益增长,但对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服务依然不足。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单纯依靠贷款规模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专业化服务成为大势所趋。服务市场和服务社会,既要利润又要社会发展。金融业的改革是交叉立体的发展。地方金融植根地方、服务地方,既担负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同时也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休戚与共、唇齿相依,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地方金融改革而言,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汲取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地方产业特点、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金融改革新措施。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完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微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互联网金融的配套体系。

  要充分发挥地方金融协调广泛开展与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合作、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银行与社会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

  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就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

  加快金融改革,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